扬州网讯 上周五,槐泗镇槐二村村民曹官庆捧回生来第一块奖牌。当天,在全市农村能源会议上,他和另外9名沼气生产工被评为“十大建池能手”。会上还传出消息,作为国家扩内需的措施之一,农村沼气建设获得更大扶持,在经历了几起几落之后,沼气建设迎来“新的春天”。
“沼气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昨天,47岁的曹官庆向记者展示一本笔记本,这是2006年他在全省农村沼气生产工培训会的记录。在那次会上,他获得一张沼气工资格证书,这意味着给人建了十几年沼气池的曹官庆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分”。
曹官庆介绍,1975年到1980年是第一阶段,那时建池很粗糙,就用黄泥土糊一个池子,再用烂泥封顶;1981年到1989年,池子建得更大了;1990年到2001年,国家对沼气池建设开始有了灶具等扶持,但“建池人还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不规范”;从2002年至今,国家对建沼气池有了资金补贴,还出台了沼气池和沼气工的统一标准,对沼气工的技术要求更高了。
市农环站站长戴敬告诉记者,自2002年国家出台沼气生产工资格认证标准以来,我市共有300余人获得证书。高邮马棚镇一位老沼气工,近几年由于各地建池需求大增,都纷纷请他去指导,他却有些“拽”,不来车接,不愿出门。
曹官庆表示,建沼气池是件对大家都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他的家是全村建沼气池最早的之一,目前槐二村共有两名沼气工,建池时还需要两三个小工。现在算来,仅是为人修池挣的钱,已达到全村人均一年的收入,而除了做沼气工,曹官庆还有别的营生。他告诉记者,每建一个沼气池,平均能挣400块钱,一年可以接到20多个预约建池电话。
现在,曹官庆关心的是,随着农村牲畜粪便的减少,秸秆能更多地转化为沼气原料,而这也可以为秸秆提供一条出路。
记者 王子明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