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县望关乡沈湾村桥子沟社张玉仁告诉笔者,他们家早在1984年就建起了沼气,到现在还在用,家里炒菜、做饭、甚至煮腊肉,全靠从这根管子出来的沼气。笔者深入到豆坪乡李坪村、平洛镇药蒲沟村、长坝镇李庄村等乡村采访,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景象随处可见。
“做饭烟熏火燎,粪坑臭气冲天,苍蝇四处乱飞”是昔日农村生活挥之不去的烦恼。如今,走进康县乡村的农家小院,厨房里窗户明亮,院落里干净整洁,厕所的洁净程度和城里不相上下。因为沼气已进入农户家,点亮了农民新生活。近年来,康县共依托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发展沼气2000户,共涉及11个乡镇的17个项目村,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康县通过引导农民利用人畜粪便、腐朽杂物等进行以沼气新能源建设开发为核心,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使农民走出了一条家居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农民利用沼气,既可做饭,又节约能源,在保护环境、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村民增收。同时,更美化、亮化了农村环境。
采访当中,无论在偏僻的太石乡河湾村还是城郊的王坝乡鸡山坝村,只要是沼气池集中建设的村社,所到之处无不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精神面貌亦焕然一新。康县沼气站的负责人说,原来去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堆积如山的柴火,作为取暖、做饭的燃料,没建沼气池之前的乡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落后,现在建起了沼气池,村民家里整洁了,生活也比原来方便了很多,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森林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再也不会因为没有越冬的柴火而忙碌了,而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修建一个沼气池一年为农户节约的燃料、减少的化肥开支等至少在1500—2000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加上建沼气池有政府补贴,出现了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建沼气池的新气象。
去年以来,康县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以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严格按照国家《农村沼气“一池三改”技术规范》、《甘肃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技术规程》的技术标准和程序施工,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人员施工、统一检查验收,做到了布局合理、标准一致、施工精细、安装科学,杜绝了降低标准、随意施工等行为的发生。全县上下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利民、惠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来抓,通过中央补助的国债项目和扶贫专项资金等形式,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扶,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改变农民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乡清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齐飞。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