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榆阳区小纪汗乡黄土梁村农民万海林家新建的沼气池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完全达到使用标准。
这是近年榆林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建成的第9.1万口沼气池,它们在榆林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星罗棋布,惠及近40万农民,占我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4%,成为榆林大地的新 “景观”。
“既能照明又做饭,烟不熏来火不燎;妇女解放不辛苦,喂猪养羊效益好。”榆阳区鱼河镇寺伙沟村的村民,对沼气带来的好处夸赞不尽。“今年我们还将沼气、猪舍、厕所、日光温室结合,组成沼气‘四位一体’综合利用体系。与往年相比,蔬菜平均增产25%左右,猪平均增重15.4公斤。”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使经济效益成倍增长,让该村村主任高子鹏喜不自禁。
榆林是全国闻名的能源化工基地,矿藏资源丰富。可榆林市委、市政府仍然“抠门”,在抓大项目建设的同时不忘沼气池这一 “小能源”。农业部门经过近几年的示范推广,全市涌现出300多个沼气示范村,广大农民出现了被动建池到现在自发建、争着建的实质转变,拉动引导了农民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畜牧养殖、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得到明显提高。
沼气池已成为榆林农民奔小康的助推器。据统计,一个户用沼气池每年可增收节支1200多元,全市可增收节支9100万元;能增加直接效益1100万元以上,同时可保护54万亩生态林。据介绍,农村户用沼气池一般一年可产生沼气340立方米左右,它提供的热能可以解决一家3至5口人10个月的生活燃料。就全市而言,年产2240万立方米的沼气总量,折合标煤10.5万吨;20处中小型工程年产沼气8.7万立方米,折合标煤700吨;总节约标煤10.57万吨,折合资金5000多万元。
除发展沼气外,榆林还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全市年处理农村人畜粪污近100万吨,通过发展沼气可提供高效有机肥91万吨,既有效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阻断了疫病传染源。
中国沼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未注明"来源:中国沼气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沼气网联系。
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沼气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